北碚钢桶厂家答:我出生在陕西户县一个较为贫穷的农村小镇──秦镇。父亲是一个铁匠,母亲是农民,生产队的队长,童年是在梦幻和贫困中度过的。受户县农民画的影响,我从小喜爱绘画,只要有点零用钱,就会添置一些小人书或者绘画用品。上小学时还参加过县里举办的画展并得了奖,梦想将来当个画家。生活虽然困难,但一边放羊一边画画,感觉也挺好。
初中时,恢复了高考制度。大家为了跳出“农”门开始刻苦地学习。我也丢掉画笔,卖了羊,抓紧用功,学习成绩直线上升。毕业前,我参加县里的数学、语文竞赛都得了奖。一篇作文《我的姐姐》还变成铅字登在作文选上,被老师当作范文在课上宣讲。
高中分专业的时候有了分歧。我喜欢学文,家里不同意,说学文没出息,不如学理工科实在,只要有门技术,任凭风云变幻,总会有饭吃。想想父母的话也有理,我决定学理工科。1981 年夏,我被甘肃工业大学录取,跳出了“农”门。要上大学了,我竟不知兰州在哪儿,火车都没见过。在两个哥哥的护送下,怀里揣着借来的 70 元钱,我座上了开往兰州的长途汽车。
大学时我学的是机械系液压传动专业,学习不算紧张。闲暇时我在图书馆里看遍了世界名著。这才发现,我依然喜爱文学,可为时已晚。大三时,我召集 10 多名喜爱文学的同学一起办《大学生月报》,自当主编,也算圆圆我的文学梦吧。
由于我来自农村,所以我不怕吃苦,不畏艰难,我觉得小时候那么艰难的日子都走过来了,现在这些真不算什么。毕业分配时,我曾写信问父亲,父亲说:“随你吧,只是别忘了国家!”这使我想起填写高考志愿的时候,父亲对我说:“这个我不懂,你自己看,国家最需要什么,你就学什么吧!”国家,又是国家!我知道父亲对国家、对党的感情,因为解放前他从河南逃荒到陕西,在资本家的厂里当学徒,受尽了苦。解放后,是党和国家给了他工作,他才开始了新生活。他经常给我们讲过去的事情,每每流露出对党和国家的无限深情。
我知道,没有党的好政策,我就没有机会上大学,没有国家的供给和培养,我也上不起大学。国家搞改革开放,到处都需要人才,我应该到最艰苦的地方去。西藏最需要人,我就去西藏吧!我把这个想法告诉父亲,他含着泪说:“我的亮仔长大了!懂事了,好!好!”我又把这个想法告诉老师,老师说:“非常难得,但今年西藏没有名额,不好分配。你真有这个心,就留在兰州吧,这里也非常需要人啊!”于是我留在了兰州。
1985 年秋天,我来到了兰州制桶厂,这是一个国营单位,当时有 200 多人的厂里,只有一个农大毕业的学生。从踏进厂门的那天起,我就与包装结下了不解之缘。
问:当时的包装工业还很落后,各方面条件也不是很好,你为什么还留在厂里呢?
答:进厂后,我被安排在技术科当技术员,当时厂里的设备简陋,技术相当落后,操作全靠经验。厂长金大年对我寄予很大的希望,为了了解行业的技术状况,让我出差去走访国内多个同行企业。一趟下来我才明白,国内的制桶行业太落后。没有技术资料,没有为专门研究,于是我下决心用自己毕生的精力,致力于钢桶包装行业的技术进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