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1899年,美国纽约装甲制造公司,制成第一只钢桶以来,至今不过一百年的厂史。钢桶问世,代替了沿用许多世纪的木桶。
本世纪三十年代初,美孚石油公司在上海开设了中国第一座钢桶工厂。其后,德士古石油公司、亚细亚石油公司、壳牌石油公司等外国石油公司,相继在中国兴办制桶工厂。当时,主要生产53加仑汽油桶和盛装煤油的方桶。解放前,生产钢桶使用的设备全部是从国外运来的。
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,特别是进入八十年代,由于贯彻对外开放、对内搞活的政策,我国的化工、石油、涂料、食品、日用化学等行业发展很快,对钢桶的需要量大增。据统计,到1987年底,全国钢桶制造厂(包括县办以下乡镇企业),已达300多家。在这些企业中,具有一定规模的约占四分之一。在1987年底,中国包协金属容器委员会制桶分会,曾对104个会员单位进行调查,年产钢桶1947.8万只、年工业总产值5.49亿元、年利润为7920万元、职工人数20452人、年耗钢材32万吨(不包括为制桶行业的配套厂)。
该行业中各制桶工厂,其行政上,分别隶属于化工、石油化工、机械、农林、外贸、商业、民政等部门领导。较大多数国营制桶厂为本系统服务。
自一九八五年三月成立了中国包协金属容器委员会制桶分会后,初步改变了制桶行业条秋分割的局面。通过会员单位的努力,初步实现了横向联系,推动了制桶行业的技术改造,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。
二、技术进步与技术革新
技术进步对制桶工业的发展,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。新产品的开发,产品质量的提高,新设备的研制,新工艺的采用,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,都出自技术进步的成果。
1.技术设备的更新
五十至六十年代,中国钢桶工业基本上是半机械、半手工操作。当时,只有上海、天津、营口等地几个老厂,形成钢桶生产线,但个别工序仍然是手工操作。较大多数钢桶工厂的制桶工艺是:手工磨铁;用汽焊焊接桶体;使用圆剪下桶底顶料;采用单头设备压桶波纹和翻边;用立式封口机,手摇进轮封口;人工刷漆、喷漆后自然干燥;工序之间,人工搬运;有的厂桶底和顶,采用手动压力机压型。此工艺,劳动强度大,又不能保证产品质量。六十至七十年代,中国还没有制桶专用设备制造厂,各制桶厂所需制桶设备全靠各厂自己土打土闹或向兄弟厂求援。
五十年代末,按苏联图纸制造的国产半自动缝焊机问世。许多制桶厂先后用缝焊代替了汽焊焊接桶体。具有机械加工能力的制桶厂,相继仿制美国40年代的200升钢桶中段设备,如营口制桶厂先后为兄弟厂制成数套中段设备。此时,工序之间的运输大量采用链式输送。一九七二年北京制桶厂首先采用静电喷漆、悬挂输送机、电烘干装置,代替手工喷漆或剧漆。生产规模较大的制桶厂家,如;中国石化销售公司属上海、天津、营口等地制桶厂,属化工行业的上海及北京化工桶制厂,属军队的中国人民解放军3602工厂等已建成基本属于机械化的钢桶生产线。商业部还新建了株州、宝鸡石油站制桶厂的两条钢桶生产线。其生产规模为年产50万只200升钢桶,全部设备由国內配套。国家对外经委还为阿尔巴尼亚氯碱厂、铁合金厂等建设了三个制桶车间。